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9)第二期

巧家县生猪生产对策

[ 发布时间:2009-05-09 来源: ]
巧家县生猪生产对策
 
袁连成[1]
(昭通市巧家县畜牧站,巧家 654600)
 
    摘要:通过对巧家县生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发展原则、目标、布局、措施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巧家县发展生猪生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巧家县;生猪生产;对策
 
    养猪业一直是巧家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上升,养殖利润减少。“富不丢书,穷莫丢猪”的传统被打破,加之巧家县境内的金沙江白鹤滩巨型电站和牛栏江梯级电站的相继开工建设,猪肉产量的需求逐步增大,为巧家县生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加快巧家县生猪生产发展,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稳定市场,将巧家县建设成为“两站”建设的后勤供给基地,更好服务于“两站”建设,现就巧家县生猪生产提出以下方案,以供决策参考。
 
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白鹤滩、牛栏江电站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增收为目标,科技为支撑、资源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饲料推广、防疫等综合配套措施推广为基础,加快生猪发展,采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目标化措施,狠抓“种、料、管、防、训”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开展生猪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努力提高母猪产仔数断乳重和肥猪出栏率、商品率,保持市场稳定。
 
建设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多元投资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基地建设与培育龙头的原则。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加快发展生猪生产,增加猪肉生产及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巧家县现生猪存栏29.1047万头,能繁母猪3.1万头,年出栏肥猪35.0603万头,按照每头能繁母猪年产仔13头计,年产仔猪40.3万头,产仔成活按85%计,有34.255万头,尚差29.91万头。
3.1 加大母猪饲养扶持力度,对养殖户给予每饲养一头母猪给予50元补助。
3.2 建二元母猪基地,引进良种公猪和母猪进行杂交,生产优良商品仔猪。良种公猪以约克、长白、杜洛克为主,母猪以长白、长太、约长为主推品种,开展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相结合的培育方式。
3.3 建商品仔猪基地。利用二元杂母猪与第三品种优良公猪杂交生产三元杂商品仔猪,保证巧家县商品仔猪的市场供应。
3.4 加大养猪实用技术的培训、指导及推广力度。重点引导农户进行直线育肥,饲料生喂,适时出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养殖水平。
3.5建生猪标准化基地,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减少饲养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使生猪养殖先进实用技术通过项目建设物化到千家万户,从养殖业“种、料、管、防、训”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推广中达到节支增收的目的。突出良种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养殖,实现生猪适时出栏。
3.6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力度。做好生猪的高致病性蓝耳病、高传染性口蹄疫等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防止疫病通过流通传播,严防病死猪流入市场。
3.7积极支持、组建农村养猪协会、养猪联合会等中介组织,提高零星散养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3.8加强指导检查。
 
重点建设项目
4.1 良种繁育体系
    建立健全生猪三群一网(核心群、扩繁群、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网点)繁育体系,新建县仔猪开发中心、仔猪交易市场等。
4.2 动物保护与畜产品安全体系
    以控制、消灭生猪疫病为目标,重点解决动物疫病诊断监测系统、动物疫苗及其保存运输冷链系统和无房乡镇站建设,完善的冷链系统和疫病诊断监测系统。推广普及标准化生猪生产,确保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加强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杜绝病害产品流入市场。推广“三结合”卫生圈,利用粪尿生产沼气、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技术。利用农闲田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玉米、豆类、块根类及青绿饲料;推广应用配、混饲料。在稳定和发展的同时,通过产品加工与流通,延长养猪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建设时,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培植加工营销龙头。
 
科技与人才培训
    一是组织县乡两级畜牧兽医人员外出学习、培训;二是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农业院校、研究单位和相关畜牧产业企业的联系,培养核心人才队伍;三是引进先进实用技术与管理方法;四是建立养殖培训基地。
 
畜牧信息网络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县信息工作站和乡村及畜产品市场信息点,为龙头企业、饲养场(户)提供零距离服务;二是实行网上产品推介、签约、招商、商务洽谈、商品配送等;三是通过网络,上网进行专家咨询服务,实现专家与农民直接对话。
 
保障措施
7.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县畜牧业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县人民政府成立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乡(镇)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负责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等经常性工作,建立责任激励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观念,确立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养猪合力。
建立和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筹建、配备现代化办公用具。完善区域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突出重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规划和配套政策制定,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
7.2 加大扶持力度
7.2.1 制定优惠政策
    一是采取吸引外资和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壮大龙头企业;二是对养猪建设用地、水电、工商管理、税收、闲置资产使用、劳动用工、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户口等方面给予政策与资金优惠;三是鼓励科技、管理人员从事养猪生产及其产品开发,参与市场营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7.2.2 增加引导投入
    政府增加导向投入,扶持养猪业项目立项与实施,对农户新修或改圈、引种、购置草料加工机械、种植牧草与饲料玉米等进行补助,发放无息或贴息扶持贷款。
7.2.3 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新的投资融资机制,引导农民树立投资主体的观念,依靠自己的滚动发展,加大对畜牧业的投人;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对养猪业的贷款规模;加强市场秩序整顿,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投资环境,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金投入养猪发展。
7.2.4 整合发展资金
    财政通过各种渠道投向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整合到畜牧部门集中使用,便于较大项目的投资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资金规模效益。
7.3 加快产业化发展
7.3.1 抓好规模养殖
    在养殖小区内推行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青贮氨化、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销服务、分户饲养管理的组织形式,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放养和分散零星养殖为相对集中的规模专业饲养,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7.3.2 调整内部结构
    一是调整畜种结构。二是调整技术结构。三是存量与增量的调整。四是种植结构调整。
7.3.3 加速市场开拓
    一是组织力量制定市场开发策略与实施方案。二是在已开发市场的城市兴建“窗口”,同时在产区建立批发市场。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参与畜产品流通。四是加强农贸结合。五是整顿流通秩序。
7.3.4 培植龙头企业
    引导企业与养殖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相互依存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7.3.5 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组建养猪协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介组织,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创办各种生产、加工与营销组织。
7.4 实施科技兴牧
7.4.1 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由县、乡、村组成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第二是对现有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第三是通过机制创新,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调动畜牧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7.4.2 加速良种普及
    加大良种引进和品种改良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改良体系,推行“杜长大”三元杂交组合。
7.4.3 加强疫病防控
    强化疫病综合防治、疫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检疫检测水平和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监测与快速反应能力。
7.4.4 搞好饲料开发
    加强草料基地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
7.4.5 加强技术培训
    通过办班、电视讲座、设立咨询处、印发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搞好饲养技术培训。
7.4.6 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意义和标准知识与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保障体系,按照无公害生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要求,加强生猪饲养、屠宰、加工全过程实施监测管理,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无害化处理设施。
7.5 坚持依法治牧
    加大《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加工、屠宰、营销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依法采取强制性免疫、检疫手段,加强动物免疫和屠宰检疫检验工作,强化种畜管理,规范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秩序,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全面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推行生猪户口制管理,加强执法监督。


[1]作者简介:袁连成(1964- ),男,汉族,大专,兽医师,站长,长期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