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四期

保护和发展永平县天然草场的问题分析及发展措施

[ 发布时间:2009-01-22 来源: ]
保护和发展永平县天然草场的问题分析及发展措施
 
马利军
(大理州永平县草山饲料工作站,永平 672600)
 
    摘要:保护和发展好天然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草场保护和建设与发展畜牧业之间的关系,永平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对改善天然草场、促进永平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目前加强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发展,实施草畜平衡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永平县在天然草场保护和发展中的一些误区和不足,对今后如何搞好天然草场的保护与合理化利用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天然草场;保护和发展
 
 
前言
    加强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也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中的骨干产业,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其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天然草场的可持续利用。确立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指导方针,破除重畜轻草的自然经济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草业,正确处理生态环境治理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建设中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草畜平衡[1]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永平县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2年以来,永平县委、政府将其作为全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适合永平实际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利用与建设并举,在局部区域加大投入,进行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在大面积的土地上通过各种保护性措施恢复植被,按重点区域,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区进行保护和建设。2002年争取并成功实施了《永平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在县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2006年以来,每年1333hm2围栏改良继续推进,逐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县域内生态草地保护和建设将初见成效,水土流失将得到较好控制,到本世纪中叶,将形成以天然草场、森林和小流域相互交错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2],建成滇西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实现再造秀美山川,最终达到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双赢的目标。
 
永平县保护和发展天然草场的条件和基础
2.1 保护和发展天然草场的条件
2.1.1 天然草场宽广,改良增产的空间大
    永平县拥有天然草场11.8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0.6万hm2,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巨大潜力[3]
2.1.2 海拔气候适宜各种优质牧草生长
    天然草场多处在海拔1600~2300m的地区[4],且气候温热,降雨量丰富,比较适宜各种优质牧草生长。
2.1.3 人民群众保护草场的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广大农户科学养畜的意识逐步提高,为加强草场保护,发展草地型畜牧业奠定了群众基础。
2.1.4 有强大的科技队伍
    永平县拥有县、乡、村畜牧科技队伍170余人,都能很好地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搞好天然草场的科学管理、利用。是保护和发展天然草场强大的技术支持。
2.2 永平县保护和发展天然草场的基础
    2002年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永平县人民政府、县畜牧局积极向省上争取了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并在永平县龙门、龙街、永和、老街、北斗五个乡镇成功实施。实施围栏改良2070hm2,人工牧草基地建设1333hm2,使永平县局部地区的草场生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载畜能力明显增强,牧草品质明显提高,草地产草量增长3~5倍,对项目区内草食家畜生产有了明显的促进作用[4]
2.2.1开展草地生态监测,为天然草地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成功实施后,为进一步加强草地生态研究和项目管理,保证项目草地永续利用,促进永平县草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起,县畜牧局选派了专业技术骨干到项目实施地进行长期的生态监测,监测主要针对天然草场、围栏改良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的各项生产力指标和生态功能[5],四年来,收集了大量数据,为进一步搞好永平县天然草地项目实施、管理提供了第一手科学资料。现将监测所得的生态情况简介如下。
2.2.1.1草地生产力指标
    根据放牧和刈割强度的不同,对不同区域内牧草密度、盖度、高度、产量、频度及草地杂害草、地下虫害、鼠害逐一进行监测[6],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密度:平均每个样方有牧草173株(丛);盖度:平均总盖度为90%;高度:平均为21.9lm;频度:优质牧草出现的频度为90%;产量:平均鲜草产量32.6t/hm2;地下虫害:平均达24只/㎡;鼠害:平均为38只/hm2
2.2.1.2 草地生态功能指标
    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973.8㎜;平均年积温479.4℃;有效积温10℃;极端最高温33.8℃,极端最低温-4.4℃,日平均温度15.8℃。 相对湿度平均在75%左右,其中雨季湿度较高,有时甚至达95%以上,干旱季节空气的相对湿度偏低,最低为52%[8]。风向多呈西南、南、或偏南,风速在1.4~1.8m/秒之间,平均1.6 m/秒。在土壤湿度适中(平均湿度在60~70%之间)的情况下,我们利用土壤酸度湿度计测得土壤pH值范围介于6.1~6.8之间,平均pH值为6.5。利用“TFC-1BV智能型数字式浓度直读土壤化肥速测仪”对20多处取样的混合土壤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1%;土壤全效N、P、K含量分别为0.15%,0.6%,1.7%;土壤速效N、P、K含量分别为90mg/kg,21mg/kg,135mg/kg;从总体情况看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偏低,含磷量适中,含钾较丰富[9]。水土保持指标:水土保持指标包括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两项,在实地测量过程中,地表径流量又随降雨量的不同而不同。在草原生态监测过程中我们共设计了坡度为26°的9块实验田,每块面积为50m2,其中有3块牧草地,3块玉米地,3块裸地。经过对比实验得出:在牧草地中平均降雨6.21mm流失1㎏水,降雨93.33mm流失1㎏土壤;在玉米地中平均降雨4.46mm流失1㎏水,降雨47.91mm流失1㎏土壤;在裸地中平均降雨3.87mm流失1㎏水,降雨35.41mm流失1㎏土壤。由此可见牧草种植对水土保持有较好的效果。
2.2.2 大力推广良田好地种草,有效推进了草畜配套建设
    永平县于80年代就开始推广人工种草,但由于农民尚未意识到种草养畜的好处和推广力度不大等因素,推广效果一直欠佳。自2002年以来,永平县由畜牧部门牵头加大了对良田好地种植优质牧草的推广力度,采取一系列扶持、补助政策,引草入田,大力推广适宜永平县种植的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orium)、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cens)等优质牧草品种[10]。2002年推广266hm2,2003年推广400余hm2,2004年推广731.3hm2,2005年推广686.7hm2,2006年推广650.5hm2,2007年推广733.3hm2,截至2007年底,永平县历年累计推广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8288.1hm2,一定程度上为永平县畜牧业发展解决了冬春季节饲草饲料短缺的难题,并为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
 
3、永平县保护和发展天然草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永平县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项目在建设及后续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施工过程中除杂工作做得不够,导致部分草地杂草较多,优质牧草较少,草地建成后杂草生长茂盛,对人工牧草形成群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二是部分地方存在播种前没有进行翻犁,播种时杂草已形成群落,导致牧草籽种播后不能很好的着床,以至无法出苗,造成很多地方只有杂草而没有人工牧草生长。三是建成的草地很多面积存在利用过度现象,导致草地土壤板结严重,草地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了草场的健康发展。四是部分草地病、虫、鼠害较严重,造成草地自行衰退。五是项目实施地水源较差,又没有架设草地喷灌设施,干旱季节无法进行灌溉,导致部分牧草缺水死亡。六是部分区域土壤有机质和N、P含量不足,牧草生长不够茂盛,pH值稍偏低,不利于豆科牧草生长。七是坡度大的区域牧草生长的较少,盖度较低,土地裸露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严重,有待加强建设[11]
3.2 对天然草地的管理、保护、利用未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虽然结合林业改革和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山草坡的权属关系进行了明确界定,但由于地方上草原法制化管理机制不健全,草原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对草原的管理、保护力度不够;对破坏草原行为和改变项目草地利用现状的行为查处力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地方草原的作用。加之广大农户对草原科学管理的意识淡薄,很难形成社会和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很难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草场资源。
3.3 科技不配套,良种无良法,重畜轻草的观念制约草地畜牧业产业发展
    2002年以来,在县乡畜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永平县的肉牛、黑山羊等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冻精改良为突破口的肉牛产业以及以提纯复壮为突破口的黑山羊产业,在品种改良上通过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一直以来,良种和良法配套实施跟不上,“种养结合、以种带养、草畜配套”的格局没有形成,广大农户对种草养畜的认识不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重畜轻草的饲养模式上。从而导致优质牧草的推广种植面积一直较小,对天然草山草场资源的管理滞后,管理过程中科技含量少,草地生产能力低下,严重制约着肉牛、黑山羊等草地畜牧业产业发展。
3.4 缺乏管理和建设经费,草地管理和建设工作难度大
    因缺乏经费,长期以来对草地的中耕、除杂、补播、灌溉、追肥、封育、轮牧等综合管理跟不上[11];草地的生态监测、草原违法现象查处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很多草地利用和破坏多于建设,导致草地逐步退化。
3.5 农牧民对草地保护的意识淡薄,草地生产能力日益下降
    县域内的天然草场多数地区存在过度放牧现象,导致大面积的草地因被过度采食和践踏而退化。致使优质牧草密度、盖度、高度、产量等生产力指标均较低[10],给杂害草带来了旺盛生长的空间,久而久之草地载畜能力越来越差,有的甚至形成了一片光山坡。
 
4、加强永平县天然草场保护和发展的措施
4.1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
    一是加大项目草地的管理力度。对草地进行全面、合理地利用,严禁过度放牧,对过度放牧的草地进行封育管理(经2个月封育后有明显成效);同时加强草地病、虫、鼠害防治。二是投入经费,改善草场结构[5]。每年安排经费对项目草地进行彻底除杂,对优质牧草较少的地方进行补植补播;对土壤板结和缺肥的草地进行中耕和追肥;尽力改善目前缺水的现状。三是加强群众的思想教育,提高人民群众保护草山草坡的意识。
4.2 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加强草原的法制化管理
    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农民种草养畜,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二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兑现粮食、种苗等补贴政策,推动“四荒”合理利用。三是实行草场承包到户,克服在草场使用上的短期行为,解决牲畜吃草场“大锅饭”的现状。四是在认真执行现有法律、法规的同时,继续健全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把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五是切实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尤其是要加强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的规定,逐户落实载畜量和保护草场的责任,严厉查处各种破坏草山草坡的违法行为,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1]
4.3 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创新
    一是要围绕草场建设、管理及良田好地牧草推广种植等项目,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农户保护草场意识和水平,广泛接受优质牧草引草入田,逐步推进草畜配套建设;二是要围绕优良牧草选育、种植,草山改良、管理,饲草加工、储存等环节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增强畜牧科技队伍的科技水平,提高开发、保护和利用草场资源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11]。三是建立新型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采取优惠待遇吸引科技人才。
4.4 拓宽筹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除了人为的掠夺、粗放型开发和自然气候变化外,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逐步加大投资力度,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恢复草山草坡植被,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畜牧业持续发展。一是必须改革投资体制解决资金来源,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多种所有制经济联动互补。二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来资金,努力争取外力援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家和有实力的各类企业投资参与生态资源的开发。三是改善农村牧区金融组织的信贷服务,采取财政贴息、优惠贷款等办法,支持广大农牧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四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牧民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四荒”治理、村屯绿化、围栏封育、家庭草场建设、小型水利建设等,增强农户自主参与建设的力度。
4.5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正确处理“治荒”与“致富”的关系。
    在着眼于生态环境长远目标的同时,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解决好农牧民眼前利益问题,通过利益驱动激励群众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一是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草场休牧和禁牧、“生态移民”等专项治理措施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首先帮助农牧民解决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在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走上致富之路。二是要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在治理中开发,在开发中治理,由易到难,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力求治理一块成功一块,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7]。永平县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引导农牧民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科学养畜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种草养畜产业,使农牧民群众在致富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治荒,真正实现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世明.浅析西藏草地资源的利用与建设[J].云南草业,2006,(2):26-29
[2]甘肃农业大学.草原调查与规划[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39-168
[3]大理白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草场资源资料汇编[G].1987,19-36
[4]永平县草山饲料工作站.永平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验收材料[G]. 2004,178-222
[5]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云南省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技术管理[G]. 2002,111-116
[6]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保护学[M](1~3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65-140,22-149,48-66
[7]孙奎钺,解亚林.草地生态学[G],1993,1-209
[8]国家气象局.湿度查算表[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336
[9]江苏淮阴农业学校.土壤肥料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18-106
[10]内蒙古农牧学院.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5
[11]孙奎钺.草地管理与建设学[G].1993, 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