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三期

浅析大关县猪瘟发生的原因和防制对策

[ 发布时间:2008-09-05 来源: ]
浅析大关县猪瘟发生的原因和防制对策
 
王春琼[1]
(昭通市大关县畜牧局,大关 657400)
 
    摘要:猪瘟是威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疫病。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大关县曾多次发生猪瘟,使当地畜牧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掌握猪瘟发生、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对大关县多年来猪瘟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阐述了大关县猪瘟防制的对策。
关键词:猪瘟;免疫;防制;大关县
 
概述
    猪瘟又称“猪霍乱”,曾称为古典型猪瘟(CSF),在民间又俗称“烂肠瘟”。它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猪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的广泛性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国际兽疫局(OIE)将之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亦将之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大关县是一个农业县,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达51.3%,而养猪又是大关县畜牧业中主要产业。猪瘟是危害大关县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之一。据《云南牧业之近况》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大关发生烂肠瘟,死亡十分之大。1952年,大关县天星乡鱼孔村猪全部发病死光”。1963~1988年25年间,有资料记载的有6年发生猪瘟,发病7次,涉及9个乡镇,77个自然村,疫点内存栏猪合计191781头,发病12929头,死亡9497头,发病率6.74%,死亡率4.95%,病死率73.46%。对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大关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猪瘟免疫注射工作,1985年推广猪瘟免疫程序,对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基本上控制了县内猪瘟的大面流行。但是,在农村受诸多因素制约,覆盖率不足,时常出现免疫失败及猪瘟亚临床感染等情况,从90年代至今,猪瘟在大关县仍呈零星散发流行态势,其对养殖业的威胁不容忽视。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经验,本文就大关县猪瘟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当前发病形势下猪瘟的防制对策。
 
大关县猪瘟的发病和流行特点
    自7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大关县猪瘟的发病和流行特点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与全国的发病趋势一致。首先,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温和型猪瘟。症状明显减轻,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出现所谓的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和无名高热等。并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繁殖障碍综合征[1,2]。其次,流行形式已从原来频繁大规模的发生流行和高度致死率,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死亡率降低,疫点明显减少,多局限散发于少数地方。
 
发生的原因分析
3.1免疫密度不高
3.1.1 基层防疫体系薄弱
    由于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下放,其主要工作已从抓畜牧业科技推广转为抓乡政府的“中心工作”,大部分时间从事的是非本职工作,每年只是在“春秋两防”的时候,乡政府才安排一部分兽医技术干部抓防疫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已形同虚设。加之村级兽医防疫人员属于临时聘任,待遇偏低,很难吸引有能力的人,在大关县的少数村,出现了找不到人当防疫员的情况。另外,群众防疫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差,对防疫工作不理解,注射疫苗工作村兽医进行不下去,还常常因防疫工作被打伤,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也进行不下去,造成了防疫工作无人抓无人管现象,防疫密度提不高,出现“空白村、空白社”也就在所难免。
3.1.2 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大关县由于财政紧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因为投入少,每年财政仅拨3~4万防疫经费,买疫苗都不够,业务部门就缺乏进行科学养殖推广及宣传的费用,这就使得《动物防疫法》、《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动物疫病防治的宣传不广不深,大部分养殖户缺乏动物疫病科学防范意识,对防疫工作有抵触,依法治疫阻力大。
    长期以来,村兽医一直是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力军,免疫注射工作基本是由他们来完成,这支队伍主要是由社会招聘人员组成,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由于资金缺乏,县级业务部门也无力对村级兽医防疫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造成了村兽医人员业务技能差,防疫知识更新慢,知识老化,不能胜任动物防疫工作。也由于资金不足,村兽医待遇较低,每月每人财政发给50元的报酬,平均每天就一元多一点,这样少的收入很难调动村兽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村兽医对兽医防疫工作缺乏责任心,思想不稳定,工作不主动,干工作完全是应付式的,有的村兽医甚至是报空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生猪群体免疫密度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3.1.3 养殖户对防疫工作有抵触情绪
    在农村,广大养殖户普遍文化水平低,对兽医防疫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不愿接受免疫注射。另外就是这几年进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免疫反应和反应死亡较大,相应的赔偿工作跟不上,赔偿标准也偏低,造成养殖户对免疫工作有抵触情绪。
3.1.4 免疫失败增加工作阻力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存在免疫失败的情况,打了预防针起不到保护作用,从而使养殖户产生了“打了防疫针,照样会得猪瘟”的错误认识,这也是兽医防疫工作阻力较大,免疫密度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同时表明需要正确使用疫苗,接种剂量要足够。
3.2 免疫失败
3.2.1 操作不规范
    防疫人员在进行免疫注射时操作不规范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关县的村级兽医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进行免疫注射时,操作不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看疫苗说明书,不按规定的份量进行稀释,注射剂量不准确,二是不按规定部位进行注射,注射部位不准确,三是打飞针,注射深度不够,或把疫苗注入脂肪层或仅注入少量疫苗或根本就未注入。
3.2.2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亦易影响免疫效果。防疫员在进行疫苗稀释时不进行认真检查,在出现瓶体破碎失去真空、乳块变色、长霉斑、结块等情况仍然使用。有的甚至不看有效期,使用过期疫苗进行注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当的地方。猪瘟冻干弱毒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应立即使用,不能存放过久。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立即用完,应放在冰瓶内低温保存(稀释后的疫苗,气温在15℃以下,6h内用完,气温在15~27℃时,则应在3h内用完,过时则弃之)。在实际工作中,疫苗运输、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从县站到乡站,从乡站再到村兽医这个过程,很多时候疫苗是在常温下运输的,造成疫苗效价降低。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农村住户稀散,养殖密度低,防疫员有时稀释一瓶疫苗要打一天,稀释后的疫苗乱摆乱放,随便装在衣兜里,有时甚至就放在火炉边,疫苗效价严重下降,造成免疫失败。
3.2.3 疫苗本身的原因
    大关县使用的猪瘟疫苗都是国家正规厂家生产,在质量上应该是有保障的。但是我国目前核定的猪瘟免疫量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每头份150个免体反应单位,远远低于国外核定标准每头份400个兔体反应单位。因此,在我国每头猪1头份的猪瘟免疫剂量偏低。应用这一标准时,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达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导致免疫失败。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发生温和型猪瘟[3,4]。此种亚临床感染猪虽无明显症状,但在其存活期终生带毒、散毒,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寄存宿主,这些猪可长期带毒、排毒,传播猪瘟。
3.2.4 母源抗体的干扰
    经过猪瘟免疫的母猪,其新生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时,能否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3.2.5 药物的影响
    在免疫注射前后使用某些药物,对猪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有资料记载,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抑制T、B淋巴细胞的转化,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在防疫工作中,免疫注射前后使用上述药物的情况大量存在,影响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引起免疫失败。
3.2.6 免疫程序的影响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现在实行的春秋两防,不论猪只大小,都没有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集中统一注射。如果在母源抗体效价尚高时接种疫苗,即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导致仔猪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造成免疫失败。
3.2.7 种间差异、管理粗放、卫生消毒不严
    种间差异、管理粗放、卫生消毒不严等原因,使机体免疫系统“麻痹”或产生“免疫干扰”,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免疫失败。
3.3其他原因
3.3.1 社会整体防病意识淡薄,散毒情况严重
    许多养猪场、养殖户,不重视养殖环境卫生,圈舍粪尿横流、蚊蝇遍处、老鼠乱窜,为猪瘟病毒生存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猪贩入场串户进行收购,有的甚至收购病死猪肉并在城乡进行销售,导致疫源传播扩散,成为猪瘟传播蔓延的主要原因。
3.3.2 带毒猪异地流通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猪及其产品市场交易活跃、流通频繁。大量生猪频繁流动常可使猪瘟隐性感染猪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造成疫源扩散,特别严重的是引进临床健康带毒仔猪引起猪瘟流行。大关县就有这方面的例子,1963年吉利乡尾甲村一农户从市场购进带毒病猪,导致该社爆发猪瘟病,全社发病60头,死亡59头。
3.3.3 检疫不严、执法不到位
    检疫不严使带病猪及其产品流向市场,传播猪瘟。由于检疫手段落后,无必要的检疫设备,对进入市场的带毒猪及其产品不能有效检出,加之存在执法检疫不严现象,使病猪及其产品在市场流通,也是造成猪瘟广泛传播的一个原因。
 
防制对策
针对大关县当前猪瘟发生的原因、流行特点,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加强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建设,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
    县级业务部门要加强乡、村兽医人员的领导和管理,把乡级兽医干部从其他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加大对兽医防疫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对乡村兽医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切实抓好动物免疫注射工作。提高村级兽医防疫人员的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兽医队伍的稳定,确保兽医防疫工作正常开展,真正提高猪瘟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加强检疫人员技能培训,配备必要的检疫设备,严格认真开展检疫工作。
4.2 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加大依法治疫力度
    加强对《动物防疫法》、《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兽医工作者和广大养殖户的依法防制意识,加大依法治疫力度,保证免疫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提高猪瘟群体免疫密度。
4.3 切实保证疫苗的质量
进一步改善疫苗的运输和保存条件,保证疫苗效价,确保免疫效果。
4.4 正确使用疫苗
    稀释后的疫苗效价下降速度很快,在免疫注射时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用前稀释液应置于4~8℃冰箱内预冷,稀释后的疫苗同样存放在有冰块的保温箱内,并在1~2h内用完。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严禁用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以免造成疫苗灭活或注射剂量无保证。严禁反复冻融疫苗,以免造成效价降低或影响真空度。免疫注射前应对针头进行煮沸消毒,注射时应1头猪1个针头,严禁1个针头打到底,造成人为地将处于潜伏期的猪瘟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猪。
4.5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改变现在的春秋两防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并长期坚持。在大关县可按下面免疫程序进行操作,即仔猪在25~30日龄首免,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或猪瘟脾淋毒组织苗1头份;60~70日龄二免,每头使用细胞苗或脾淋毒组织苗1头份。母猪在产后20~25d进行猪瘟免疫,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每头猪使用细胞苗或脾淋毒组织苗1头份。在疫苗运输及保存条件不是很好的地方,为保证免疫效果,可推荐注射细胞培养苗4头份,实际应用效果确实。有条件的,推荐使用脾淋组织苗,因其含有来自淋巴组织的某些细胞因子,效果优于细胞培养苗[5,6]。但考虑到组织苗毒力偏强,1月龄内仔猪慎用组织苗。
4.6 规范使用药物
    加强《兽药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规范使用药物。减少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影响免疫应答的药物在免疫前后的使用,保证免疫效果。
4.7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每年除进行猪瘟抗体的定期检测之外,还要进行种猪的带毒检测,检测有无亚临床感染的现象,淘汰带有猪瘟强毒猪,尤其是繁殖母猪,从源头切断猪瘟的传播。
4.8 加强疫情监测,制定猪瘟疫情应急预案
    在实际生产中,建立疫情档案,健全疫情监测网络,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制定猪瘟疫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猪瘟疫情,根据预案,“早、快、严、小”进行处理,严格控制疫情的传播,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到最低。
4.9 着力抓好养殖环境建设,提高生猪抗病能力
    大关县农民贫困,投入困难,导致圈舍差、卫生差,科技饲养水平低。因此,要指导群众进行圈舍改造,改善饲养环境,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并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减少疫病发生,提高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琴.猪瘟病毒流行病学、病原致病特性及猪瘟综合防控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5):13-18
[2] 南金鱼,王建锋.慢性猪瘟的诊断与防制[J].甘肃畜牧兽医,2007,193(2):21-22
[3] 赫俊虎,王俊东,庞全海.猪瘟的主要病因及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1,20(5): 20-21
[4] 易延彬,张清洁,杜松献,等.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J].河南畜牧兽医,2007,28(5):17-18
[5] 潘凤琴,韩强.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防制措施[J].南方养猪,2007,217(5):18-19
[6] 李连敏,裴爱民.猪瘟的免疫[J].河南畜牧兽医,2007,28(5):18-19
[7] 张建新,柴少征,陈涛.猪瘟组织苗及其应用[J].中国动物保健,2007,4:22-24


[1]作者简介:王春琼(1968- ),女,汉族,大关县人,兽医师,学士,主要从事基层兽医工作。
E-mail:dgwck93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