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一期

怒江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户猪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 发布时间:2008-04-15 来源: ]
怒江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户猪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曾玉兰[1]
(怒江州动物卫生监督所,泸水 673100)
 
    摘要:从1987年至今笔者一直在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六库镇从事兽医门诊,结合历年门诊的经验对怒江州六库城镇周边具有代表性的20户规模养猪户(场)在2006~2007年猪病诊治情况的统计、分析,阐述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户猪病流行的特点并提出防控对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疫病流行特点;防治对策
 
    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以养猪为主的规模养殖发展更快。但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规模养猪受到来自农村与城市两方面多种污染源与疫病传染源的威胁,该地区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其显著的特殊性。
 
六库镇与周边规模养猪户基本情况
1.1 六库镇概况
    六库镇是怒江州州府、泸水县政府所在地,城镇面积约10km2。六库镇地处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之间的怒江畔,四面群山环抱呈扇子形小谷地,是怒江大峡谷的下端。东南、西分别与州外的云龙县、腾冲县接壤。境内最高海拔为红泥塘山峰3501m,最低海拔为南坝河口805m,镇政府所在地海拔885m。年最高气温(5月)41.9℃,最低气温(2月)4.5℃,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1011.4㎜,雨季为5~8月,是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全镇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5万人,占54.8%,外地常住人口约1.5万人。
1.2 典型规模养猪户基本情况
    根据2006~2007年门诊记录,六库镇城乡结合部有规模化养猪场(户)20个,饲养总量29182头,其中国有种猪场1个,饲养量2865头,2个部队后勤养殖场,饲养量833头,2个中学养猪场,饲养量2968头,3个私营专业养猪场,饲养量18901头,12户农户,饲养量3615头。学校、部队养猪属后勤供给自食,饲养量占13%。国有种猪场属社会事业单位,饲养量占9.8%。3个私营专业养猪场属经营性,饲养量占64.8%。12户农户属经营为主,饲养量占12.4%(户均饲养猪301头)。有两户在城内,其余18户离城最远9㎞,最近3㎞,平均离城5㎞。
 
六库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的环境条件分析
2.1 城乡经济繁荣为规模养猪创造发展机遇,人员来往频繁增加疫病传染机会
    城乡结合部历来都是怒江州畜禽规模养殖发展最快、最好的区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副食品供应,中央提出加快城郊畜牧业的发展,并实行了对规模养殖扶持的一系列政策,城郊规模养殖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初,随着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从数量转向质量,六库镇城乡结合部规模养殖呈现出养殖户减少,而规模加大的特点。城乡结合部由于城乡经济繁荣为规模养猪生产创造了发展条件,但该地区特殊的生产环境与人群来往给养猪生产带来疫病传染的威胁,这种威胁一旦发生就会使规模养猪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2.2 发达的市场为产品销售提供便利,畜禽及产品来源复杂增加疫病传染的可能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面向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城市,具有运输距离近、价格高、销量大的优势。而生产所用的饲料原料、工人都直接来自农村市场,又具有廉价而成本低的优势。从六库镇20户的分布看,平均离城仅5㎞,有2户就在城内,离城内市场很近,销售产品和购买饲料、药物十分方便,水电供给稳定。但是它离城内活畜市场、牲畜屠宰场、肉类市场很近,生产又在农村,所以受到来自农村与城市两个方面多途径的传染的可能。
2.3 工业为养猪规模化生产提供条件,养猪户遭受工业污染的危害日益加重
    城乡结合部以农村为基础,同时有利用城市工业技术为养猪生产服务的方便。水、电供给稳定性比乡村高。饲料生产机械的选购与维修都方便且便宜。但是,六库城乡结合部是垃圾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屠宰、印染工业废水较多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食品加工废气污染严重的区域。特别是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冶炼企业就建在这一地区,给人的健康与安全、养殖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2.4 城市饮食业提供了产品销路、廉价饲料,同时又形成多途径疫病传染的可能
    城市发达的饮食业与副食品加工企业为养猪户提供了猪肉销路,同时又为养猪户提供了许多不能用于加工成品的剩料和副产物可作为饲料。六库城区有120多家大小饭店与食品加工户每年从市场购买猪肉近1000t,同时可提供近1500t的废弃食品与泔水。许多养猪户为了降低饲养成本,把多家饭店的剩菜、剩饭和泔水拿来喂猪,或把过期的月饼、蛋糕、火腿、水果、蔬菜等作为饲料。这些饲料资源确实为养猪户降低了成本,但也是潜在的猪疫病传染与致病的威胁。
 
六库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户猪重点疫病流行特点
    根据对以上20户规模养猪户2006~2007年猪疫病流行情况的统计:猪重点疫病总发病猪数1708头,占饲养量的5.9%。依据病猪显著症状诊断其中:猪瘟120头、猪肺疫287头、感冒339头、急性肠炎269头、食盐中毒120头、黄曲霉中毒45头、附红细胞体病145头、喘气病224头、圆环病毒病120头、高致病性蓝耳病60头。
3.1 消化道疫病多发,且群发病机率高
    根据上述统计消化道疫病占发病数的25.23%,高于其它疫病的发病数。规模化养猪场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猪只密集,而使用的饲料来源复杂,在场内加工、配制需要不同的饲养员进行,因此对各种配料的数量掌握得不统一,又因分喂料量的不匀,猪采食量突然猛增或猛减而引起腹胀、呕吐等。特别是夏季前天料槽中剩料未能清除而发生腐败、饲料霉变、来自饮食与食品加工企业的废料等引起急性胃肠炎,传染性腹泻等。消化道疫病发病率很高,几乎是月月发。
3.2 食物性中毒病常发,危害很大
    食物中毒主要有黄曲霉中毒、亚硝酸盐中毒、食盐中毒。根据20户规模养猪户的统计主要有食盐中毒和黄曲霉中毒,食盐中毒占发病数的7%,黄曲霉中毒占发病数的2.5%。食盐中毒主要是发生在学校和农户,最重要的发病原因是饲喂剩菜剩饭和饭店的泔水。黄曲霉中毒主要发生在私营猪场,原因是饲喂发霉饲料。中毒发生一般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治,死亡率高,某公司猪场2006年7月一次发生食盐中毒18头,死亡14头,损失很大。
3.3 传染性疫病多为引进
    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圆环病毒病在怒江境内上世纪90年代才发现,属“引进”的传染性疫病。在上述20户发病猪中两病发病猪达265头,占发病猪的15.51%,主要发生在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和养猪户购买的外地猪群。猪喘气病原在六库地区已很少见,随着近年来邻近地区仔猪大量的调入而随之“引进”,此病发病特点之一是在原产地不发病,而由于不适应怒江高热气候环境而发,主要发生在私营猪场,发病数占13.11%。2007年由于猪贩运户图价廉,偷着从邻近疫区买进一批患有蓝耳病的猪,卖给某中学6头、某个体猪场15头,全部死亡,贩猪户原饲养的猪受传染而死亡39头。在发病猪中蓝耳病共60头,占3.5%。
3.4 生活、生产条件突变引起应激性疾病
    六库城区所在地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同期日温远高于其它高海拔地区。当地与邻近地区平面距离不远,但海拔高差大,气温相差很大。因此,从外地长途贩运来的猪对六库地区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适应差,适应过渡期长。喘气病224头,基本上是由于猪生活环境条件的聚变而引发。干热河谷气候的另一个特点是昼夜温差大,有时相差近20度。因此,夏季白天为了降温用冷水冲圈给猪冲凉,冬季夜间不注意防寒往往造成猪感冒,所以在发病猪中感冒发病占19.8%。
规模较大的养猪户为了生产需要不断进行转群、称重、分群和并群,导致群体中争斗增多,猪群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必将使猪的应激增高,从而使得那些敏感猪内分泌发生异常,抗病力下降,一些散养条件下不易发生的疾病如胃溃疡、应激综合症成为多发病。
3.5 典型猪瘟发病少,混合感染多
    以上述20户发病猪中猪瘟占7%的情况看,猪瘟病发病率不高,这主要是长期进行免疫的结果。但是,现在猪病有多种病原感染的特点,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其实在诊断为猪瘟、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猪多数都有混合感染的可能,只是临床诊断以主要典型症状而定,如进行实验室诊断就会发现混合感染病猪很多。现在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伴发猪瘟,猪喘气病伴发猪肺疫较为普遍。疫病的混合感染给门诊兽医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3.6 细菌性疾病发病率回升,治疗效果不理想
    在1708头发病猪中,属细菌性疫病的780头,占45.67%,这说明细菌性疫病有明显回升趋势,特别是猪肺疫发病猪增多显著。这一方面是病猪多数来源于外地,由于环境突变而继发;另一方面说明各地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的同时对猪肺疫的免疫有所松懈,有的地方只进行猪瘟单苗注射,而较长时间不进行猪肺疫免疫。细菌性疫病还有难以治疗、反复发病的现象。这主要是多年来使用抗菌素过浪,剂量过大造成病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疫病防治对策
4.1 选择合适的场址,净化饲养环境
    规模养猪场(户)有效控制生猪疫病要从选址、建场和建圈开始。在城乡结合部进行规模养猪要彻底避免城乡两个方面的传染与污染较难办到,但可避重就轻,选择相对远离污染严重的化工、冶炼、屠宰、肉制品加工企业、畜禽及产品交易市场、远离散养户多且有放牧习惯的村庄、农村集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另外应依据怒江峡谷地形,不能把猪场或猪圈建在村子和城镇附近地势低洼的地方,否则不仅有被污染与传染的危险,而且雨季有被洪水冲淹造成毁灭性的危险。
4.2 尽可能自配饲料,采用场外饲料要做好消毒
    规模较大的养猪户,完全靠自己配料是不可能,但应加强对储藏的粮食与副产物等饲料原料的管理,防止其发生霉变。在对饲料原料进行防虫处理时要谨慎用药,防止用药不当造成浪费或引起饲料中毒。在调入成品饲料,特别是浓缩料要注意厂家的信誉与质量,有个别厂家投机取巧,饲料含水量达不到指标要求,饲料易发霉变质,浓缩料使用粗放加工、含盐量高的鱼粉就会引起饲料中毒与大肠杆菌感染。规模小的养猪户采集农作物藤叶、野菜要清洗干净并拣出有毒有害杂草。利用泔水、剩菜剩饭要注意是否时间长而腐败变质,最好是高温煮后再饲喂。同时注意是否有洗火腿等含盐、碱量超高的洗菜水参在泔水与其它食物中,以防止食盐或碱中毒。怒江夏季气温昼夜都很高,泔水与剩菜饭都易发酸、腐败,因此不宜使用隔天的泔水与剩菜饭喂猪。
4.3 引进猪要特别注意检疫与免疫,实行全进全出
    全国各地家畜传染病发生的种类、流行的范围和程度在不断变化,目前在我国地方对动物疫情实行保密的情况下,引进猪种,特别是远距离大批量引进时,养猪户必须及时根据各种途径了解各地疫病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绝不能到疫区或疫区附近的地区引猪,防止疫病的传入。对所引猪要查验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检疫证明和猪只免疫标识。另外,各种批次与来源地不同、品种与生产目的不同的猪群要隔离饲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和圈内,以防相互传病。
4.4 保持饲养条件的恒定,重视昼夜温差的变化
    怒江规模养猪是小规模低水平,养猪户受自身条件所限难以做到有效地控制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浓度、病原微生物数量等指标的最佳标准和条件的恒定。但要特别重视:第一猪圈内通风,因为亚热带气候气温高,而干热河谷少风,猪圈内不仅高温,而且空气流速很慢,因此夏季特别要保证猪圈的通风、换气,以防止猪中暑、中毒。而冬季要注意昼夜温差大的问题,白天与夜间温差高达10℃以上,白天要注意通风,夜间又要注意保温。第二注意免疫、出栏、转群、阉割要有计划分群、分舍进行,并尽可能做到保持猪群安静。第三使用饲料要依据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稳步过渡,外购饲料尽可能选择质量好并且稳定的厂家的饲料,不能聚然更换饲料品种与供料厂家。猪舍内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的不稳定极易损害猪的健康,降低其抵抗力,病原体将易于侵入猪体而使疫病发生和流行。第四注意夏季从外地引进猪对干热河谷气温的适应性,防止由于气温的聚升而引起新引进猪诱发中暑与呼吸道疾病。
4.5 在政府的帮助下实行标准化的饲养,加强猪传染病有效防治技术的研究
    规模化养猪户切实有效地控制猪病必须走标准化饲养之路。标准化饲养首先是生产的专业化、猪种的标准化、猪圈的规范化、疫病预防的科学化与程序化,这就从根本上阻断了猪病的传染来源与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产生疫病的可能性。再次是饲料的全价性与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过程的科学设定与程序化,不仅降低了猪病产生的可能性,而且避免了应激条件的产生。但是,实现标准化养猪仅靠养猪户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由政府引导,畜牧兽医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才能有效地实施。如环境的监测、用水的标准、猪种的标准、周围环境的管理、水电稳定供给、饲料兽药的检测等都得依赖政府的相关部门来支撑。
州、县畜牧兽医科技推广部门应加强对城乡结合部规模养猪户猪病流行情况的研究,查清现阶段六库城郊地区猪疫病流行的种类、特点,帮助养猪户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
4.6 建立和完善畜禽疫病监测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地区间的疫情通报
    动物疫病的防控只依赖于某一方面、某一地区、某一种技术的措施是难以收到显著效果的,更不能仅靠规模养殖户自身的努力来解决好猪疫病的防控问题。这需要政府的组织实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对境内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常年免疫。同时加强对公路动物运输、市场畜禽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净化市场传染源,阻断外来猪疫病传染。完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境内与周边地区疫情,及时向养猪户提供猪病疫情。这必须打破目前存在的地区保护主义,或者是地区功利主义,自己地区出现疫情不及时向周边地区通报的不良思想的禁锢。地区间建立起相互及时通报疫情和建议相邻地区采取防控措施的健康的动物疫病联防机制。


[1]作者简介:曾玉兰(1963- ),女,兽医师,从事动物医学技术推广工作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