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草业
盈江县对德宏水牛划区保种的探索
发布时间:2008-04-15点击数:4338
盈江县对德宏水牛划区保种的探索
许艳芬1 黄永新2 曹后英1 罗在仁1[1]
(1.盈江县畜牧站,盈江 679300;2.盈江县旧城畜牧兽医站 旧城 679301)
摘要:德宏水牛是我国八大地方良种水牛之一,盈江县具有水牛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是德宏水牛的主产区。盈江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制定远景发展规划,在昔马、铜壁关、卡场、勐弄、苏典等乡镇建设德宏水牛保种区,建立德宏水牛活体基因库,形成保护性利用,有利于水牛产业化的建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宏水牛;保种;保护性利用
水牛是一种古老而又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特殊生态畜种,人工培育程度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1]。盈江县具有水牛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是德宏水牛的主产区和发源地;德宏水牛是云南省的地方良种,因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所产的体形大、质量好,因而定名为德宏水牛[2]。德宏水牛是目前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畜种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近亲繁殖和乱交乱配,导致品种退化严重,据1979年与1997年两次调查相比,成年牛体重已下降了15%,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体尺指标也明显下降。加之近年来大规模地推广杂交改良,若不尽快实施保种选育,势必导致良种基因漂失。如何保留德宏水牛这个优良地方品种,做到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都不误,更好地为德宏经济建设服务是当务之急。1997年7月,为挖崛德宏水牛的产奶、产肉性能,在正确处理德宏水牛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的前提下,引进摩拉和尼里/拉菲河流型水牛(River Buffalo)的冻精,开展德宏水牛的杂交利用。盈江县在引进摩拉(Murrah)、尼里/拉菲(Nili-Ravi)水牛冻精改良利用的同时,划片区保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步入保护性开发的良性循环。
1 德宏水牛概况
1.1 德宏水牛的分布及特点
德宏水牛属大型沼泽型水牛之一,是云南省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在全国八大地方良种中排名第六;属于沼泽型水牛(Swamp Buffalo),起源于亚洲野水牛的一个种—印度野水牛(Bubalus depressjcornjs),是在当地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人为选择而培育形成的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德宏州的盈江、陇川、潞西、瑞丽五县(市),部分分布于临沧市的耿马、沧源、临翔及保山市的腾冲、龙陵、隆阳等县(区),其中以盈江县为重点产区。德宏水牛体躯高大、结实,骨骼粗壮,结构匀称。
1.2 德宏水牛的生产性能
1.2.1 繁殖能力强
成年公牛体重571.34±88.01kg,母牛体重500.31±65.67kg,阉牛体重626.99±87.63kg。繁殖性能强:公牛一般在1.5岁,母牛2~2.5岁性成熟,3岁开始初配,母牛终生产犊8头左右,最高12头以上,多为三年二胎。
1.2.2 产肉性能高、肉质好
屠宰率为48.1%,净肉率39.1%,而且结蹄组织和脂肪较少。
1.2.3 役用性能好
最大挽力240~400kg,正常役力140~187kg,每秒行速0.31~0.95m。
2 盈江县水牛现状
2007年末全县存栏水牛36075头,其能繁母水牛14641头,占40.58%。其中:德宏水牛31439头,占全县水牛存栏数的87.15%,染色体2n=48[3];其次是二品种和三品种杂水牛4636头,占全县水牛存栏数的12.85%。二品种杂多为摩德杂交一代(含摩拉水牛50%·德宏水牛50%),其次是尼德杂交一代(含尼里/拉菲50%·德宏水牛50%),染色体2n=49;三品杂(含尼里/拉菲50%·摩拉25%·德宏水牛25%),染色体2n=49,2n=50[3]。
3 盈江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发展水牛的理想区域
3.1 盈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县,饲养水牛视作贮存财富的象征,人为地为德宏水牛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盈江水牛的饲养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樊绰《蛮书》卷四中就有“茫蛮部落,不仅养牛、而且养象”之说,由此可推,盈江饲养德宏水牛的历史已在千年以上。加之,世居盈江的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以来就一直把水牛饲养视作贮存财富的象征,并不断对水牛进行传统选育,从而为德宏水牛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3.2 盈江县的自然条件适宜德宏水牛的生长繁育
盈江县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东经97°31′40″~98°15′0″,北纬24°24′16″~ 25°24′10″,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全县国土面积44294km,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3,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9.3℃,平均降雨量1496.9mm,最高海拔3404.6m,最低海拔210m,水资源极为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水牛的生长繁育。
3.3 盈江有大面积的草地和林间草场,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
盈江县天然牧草有115科、413种,主要有禾本科73种,如:地毯草(Axonoqs compressus)、皱叶狗尾草(Setaria plicata)等;豆科17种,如: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小叶三点金草(Desmodium microphyllum)、千斤拨(Flumingia prostrata)等,均是水牛的好饲料。
4 盈江对德宏水牛保种的积极性
1975年曾在原盈江县昔马畜牧场进行德宏水牛保种工作,由于多种因素于1996年在该场停止了。当前德宏州农产品市场疲软、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而大力发展水牛业,走水牛产业化开发的路子则是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德宏州委、州政府提出了“依据德宏的资源优势,打出德宏水牛这一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德宏水牛养殖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近年来,随着水牛人工授精技术已日渐成熟,杂交改良力度逐年加大,地方优良母本来源供给日趋紧张。实施本地水牛保种,将为推动全州乃至全省水牛杂交改良工作提供稳定的基础母牛来源。
4.1 建立德宏水牛保种区
结合德宏水牛在盈江县内的分布特点、发展规划和发展条件,依据《盈江县2001~2015年畜牧业发展计划纲要》、《中共盈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牛产业化开发的决定》,将盈江水牛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为:西北部山区的那邦镇、铜壁关乡、昔马镇、勐弄乡、卡场镇、苏典乡6个乡镇规划为德宏水牛保种区,对本地区的水牛进行提纯复活壮、选优去劣及选育利用。逐步建成全县乃至全省“德宏水牛”保种纯繁基地。德宏水牛保种,立足于盈江县西北部山区和少数民族乡镇,首先是保护了良好的畜种资源和草地资源,以科技扶贫,改变和提高了人民群众饲养水牛的水平和科技素质,促进了边远山区和本地区水牛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养殖德宏水牛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水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挖掘了德宏水牛应有的体型高大、结构匀称及役用、肉用等质量好的应有作用,建立德宏水牛活体基因库。
4.2 以信贷扶持建立饲养德宏水牛科技示范户,对德宏水牛进行提纯复壮
2007年以来,对饲养德宏水牛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给以年利率6%的信贷贴息,培育示范户78户,年饲养量达1021头,累计发放贷款113.5万元。通过德宏水牛养殖示范户的建设,使示范户成为农村养殖技术推广的窗口,养殖水牛促进增收的典范,让广大群众看有现场,学有榜样,干有照样,从而增强了依靠科技饲养德宏水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了全县养殖德宏水牛的发展。
5 结论
5.1 德宏水牛保护性利用,有利于水牛产业化的建康、持续发展
对德宏地方优良品种,给予进一步提纯复壮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德宏水牛”体格高大质量好,现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是当前和今后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做好德宏水牛保种选育及利用工作,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5.2 符合水牛产业化开发要求
盈江县对德宏水牛采取的“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项目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国家关于畜牧业、特别是水牛产业化开发要求,方案可行,技术力量有保证。
5.3 通过选育,可成为优良的奶肉兼用型地方品种
德宏水牛的保种区坚持本品种选育为主的繁育方向,搞好纯繁、保种、选优淘劣,不断提高德宏水牛的产奶和产肉性能,可成为优良的奶肉兼用型地方品种。
参考文献
[1] 杨炳壮,梁贤威,曾庆坤,等.我国水牛资源与开发利用[A]//杨炳壮.中国水牛研究进程及产业化[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3~95.
[2] 云南省畜牧局.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1:101~111.
[3] 章纯熙主编.中国水牛科学[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0:259~271.
- 上一篇:宣威草地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下一篇:浅析泸水县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