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合作项目情况简介
发布时间:2007-02-15点击数:7887
一、中澳技术合作项目期间
中澳技术合作《云南牲畜和草场发展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技术合作促进发展计划中的项目之一(1983.2—1991.2)。1992年10月,国家经贸部委托省经贸厅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认为这是我省畜牧业首次与国外合作的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成功项目。1993年9月,澳大利亚国际发展援助局对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认为它是澳大利亚对外农业援助的最成功项目。
1 项目的合作方式及特点
1.1 该项目是双方政府共同投资合作建立的。澳大利亚政府提供无偿援助864.6万澳元,用于澳方派遣专家和提供种畜(肉牛、绵羊)、冻精、牧草种子、实验室设备、挤奶机械、草场用农机具、车辆及我方人员赴澳接受培训、考察等方面的开支。我方投入1078.02万元,用于国内发生的费用支出。其中基建费565.66万元,土地征用费47.3万元,事业费465.06万元。
1.2 项目的基本特点是种草养畜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项目实施期间,澳方先后派来项目工作的有长期专家13人、短期专家36人,共计49人,涉及20个专业。有关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分布到13个地州的22个县市的28个场点。地域范围包括了从低热层到高寒层的不同地带,海拔高度为
2 项目达到了《谅解备忘录》规定的目标
该项目的《谅解备忘录》规定了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建植以豆科牧草为主的改良草场,提高牲畜生产,增加畜产品供应量;二是通过改善牲畜营养、改革饲养管理及加强牲畜育种工作,提高肉牛、奶牛和绵羊的生产力;三是在现代牲畜生产、牧草生产、试验方法、实验室工作方法和技术推广等领域对中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双方八年的良好合作及共同努力,达到了预定目标。
2.1 草场改良
项目期间,先后从18个国家(或地区)引进牧草栽培品种(或种质)共703个。在省内不同气候带的9个点建立试验小区2万多块,开展引种鉴定工作。依据不同牧草品种的适应性、持久性、竞争力、抗逆力及混播共生的可能等试验观察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应不同气候带的牧草栽培品种48个、混播组合6个。
通过对不同土壤进行营养分析、温室盆栽试验及地间试验,提出了7个不同类型土壤的草场建植施肥及维持施肥的种类及用量的建议方案。初步查明,云南省草场改良的肥料限制因子是磷、钾、硫、钼、锌、硼等营养元素,主要又是磷。
通过草场生态及放牧管理试验,初步掌握我省主要气候带的草场改良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杂草控制及放牧利用管理程序等。
在全省10个点上进行了种子生产试验,摸索出海弗白三叶、贝斯莉斯克臂形草、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等品种的种子生产规律及主要技术。
在全省范围的28个点进行了不同类型人工草场的建植示范,累计建植人工示范草场3.7万余亩。人工草场产草量比自然草场大幅度提高,为自然草场的4—5倍;草场的蛋白质水平也得到提高,载畜能力提高2—3倍。
2.2 牲畜改良
在优质高产人工草场建植成功的基础上,加上饲养管理措施的改进及优良种畜的引进,牲畜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肉牛生产:在小哨示范牧场,引进澳大利亚莫累灰牛57头,和云南黄牛进行杂交,实行集中配种、集中产犊、集中销售及全日制放牧,定期防制疫病及体内外寄生虫等科学化管理。肉牛个体及群体生产水平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全放牧不补饲条件下,莫云二元杂交牛18月龄体重达298千克,为成年云南黄牛体重的134%,屠宰率56.0%(本地牛40—45%)、净肉率45.5%(本地牛30—38%)。婆莫云三元杂交牛18月龄体重达329千克,为成年云南黄牛的150%。1985—1991年,全场年均出栏率为28.1%。同期全省仅4—5%。
奶牛生产:在省种畜场组建奶牛健化群,饲养奶牛150头,引进国外先进的挤奶设备,改善放牧场地设施,使奶牛乳房炎感染率由过去的53.3%降到11.7%,牛奶质量明显提高。
绵羊生产:在会泽县大海乡实施绵牛合作育种计划,从加强基础母羊、种公羊的选择及改良草场、贮备冬春饲草入手,经过6年努力,合作育种场内的公羊的平均体重、剪毛量、毛长及净毛率分别比选育前提高10.97%、24.12%、37.12%和21.89%。
2.3 技术培训
项目期间,主要由澳大利亚专家主持举办了35期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达400余人;用澳方投入支付费用,项目先后派出17人赴澳大利亚学习,在澳学习时间为3—6个月或1年。通过培训,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基本掌握澳大利亚—新西兰模式的种草养畜专业技术队伍,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及项目结束后有关科研生产工作的持续开展。
- 上一篇:国际畜牧研究所“提高家畜对东南亚农-牧生产力的研究”项目
- 下一篇:没有了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