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理论与综述

云南省畜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

[ 发布时间:2007-03-20 来源: ]

云南省畜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尽快把畜牧业建成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向集约化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最终实现云南畜牧业的现代化。

    一、云南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增加投入,夯实基础,重视科技,推广综合配套技术,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和养殖户的积极性,使我省畜牧业生产连续24年持续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城乡市场繁荣,社会稳定,不但彻底改变了肉食不能自给的被动局面,而且实现了肉类自给有余,畜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省畜牧业的发展又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央提出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二是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作为西部开发的基础工作之一,大兴人工种草,为发展草食畜提供了条件;三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省开拓国际畜产品市场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机遇;四是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等三大目标,以及实施生物资源的开发创新工程,这些都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02年我省畜牧业生产又获得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十四个持续丰收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235.83万吨,比“九·五”末增加30.66万吨,增14.9%,在全国居12位,在西部12个省区居第3位;人均肉类产量达到55公斤,比2000年增长3.8公斤。其中:猪肉195.86万吨,占肉类总产的83.1%,人均46.62公斤,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牛羊肉22.88 万吨,增长23%,人均5.3公斤;禽肉15.67万吨,增长23.97%,人均3.65公斤。全省出栏肉猪2259.86万头,比2000年增加226.6万头,增11%,居全国第11位,肉猪出栏率达89.73%;出栏肉牛153.81万头,比2000年增24%,出栏率达19.39%;出栏肉羊417.64万只,比2000年增加87.33万只,增26%,出栏率达49.82%;出栏家禽9652.3万只,比2000年增加1339万只,增16%;禽蛋产量13.16万吨,比2000年增2.53万吨,增23.8 %;奶类总产19.04万吨,增11.54%,其中牛奶产量17.52万吨,比2000年增加4.55万吨,增35%,在西部12个省区居第4位,人均奶产量4.4公斤。畜牧业总产值122.35亿元,比2000年增12.06亿元,增10.9%,占农业总产值的30.3%。

     畜牧业的全面增产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继续成为2002年农民增收的亮点。据统计,200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08.77元,比2000年的1533.76元增130.17元,增8.8%;我省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畜牧业收入为582.84元,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27%;全省农民出售产品现金收入中有38%来自于出售畜产品,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的收入达339.79元。畜牧业增加值占我省GDP的5.6%。

    通过总结,我省畜牧业发展已呈现出四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畜牧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按优先发展草食畜禽以及特色优质畜禽的目标,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鹅)等草食畜禽、特色优质畜产品和禽蛋奶生产,强化了牛羊良种繁育及推广体系,加大了科学养牛(羊)技术推广力度,使我省草食畜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奶类、土鸡、优质蜂蜜等特色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肉类总产量中,畜牧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猪肉的比重由1990年的90.4%降为2002年的83.1%。且优质瘦肉型猪比重明显增加,仔猪自给率进一步提高。草食畜禽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16.59%,其中牛羊肉产量的比重上升到9.75%,分别比1990年提高6.9和4.95个百分点。

     畜产品结构性变化一方面说明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明显,另一方面表明草食畜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进展。

    去年各地进行了畜牧业产业化的试点与探索,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了畜牧业商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在我省认定的第一批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中,畜牧方面就有邓川蝶泉公司、昆明雪兰集团、昆明高上高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华曦牧业有限公司、昆明正大有限公司、个旧乍甸农场、江川仔猪交易市场、丽江三川火腿有限责任公司、曲靖市麒麟肉食开发公司、罗平活畜交易市场等10家。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带动农户建立产业链,推动了畜牧业商品生产发展。昆明雪兰集团、跑马山实业总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建设第一车间,在晋宁、宜良、呈贡等地扶持建立10个奶牛合作社,帮助农户解决牛奶生产的技术问题、卫生问题和产品销售问题,实施规范化生产与管理,既保障了自身的奶源供应,又确保了奶牛饲养户的收入稳定,带动了奶业发展。令人们关注的是,新希望集团收购了我省大理蝶泉乳业公司91.8%的政府股份后,又以增资扩股形式收购了雪兰集团,并提高鲜奶收购价格,还将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超高温液态奶项目,使日处理鲜奶能力成倍增加。三川火腿、高上高公司等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努力创品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有10多家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效益显著,得到了省政府的重点扶持。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外向型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

     通过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优势产区和优势畜产品的发展,主攻牛羊生产以及活牛、活羊的外销,提高云南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外向型畜牧业发展成效明显,畜产品外销近年来增长明显,外销品种由以本地黑山羊为主,发展到肉牛、优质仔猪、种猪,外销市场由过去传统的两广等沿海城市发展到泰国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2000年全省外销猪、牛、羊已突破250多万头(只),良种鸡苗、良种牛冻精已经出口缅甸,初步统计,去年我省活牛出口泰国的数量达10万头左右。

     (四)无公害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和保健作用,全社会对畜产品的安全、无公害要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厅批准了一批无公害畜产品上市,包括猪肉、土鸡、禽蛋、奶制品和火腿等,无公害畜产品很受欢迎,市场价格看好,许多生产企业都根据市场的变化,纷纷建立各类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

     二、今后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 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及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树立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畜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草地畜牧业,走以加工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突出发展五大产业,实施八大工程,落实八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多元投资的原则;

    ——坚持培育龙头企业、创知名品牌的原则;

    ——坚持科技兴牧、扩大开放的原则;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的原则;

    ——坚持以工业理念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的原则;

    ——坚持依法治牧的原则。

    (三) 主要目标

     经过8-10年的努力,畜牧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425万吨,奶产量达到45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达到50%以上,重点地州县市达到60%以上;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达到40%以上;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创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牲畜品种良种化,畜种、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疫病防治信息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力争实现畜牧产业总产值800亿元,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成国家“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到2020年,畜牧产业总产值再翻一番,成为全国的畜牧产业大省。

    (四) 发展五大产业

    要集中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用于发展特色明显、有市场前景的五大产业,以提高我省畜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我省2010年畜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为:

    1、奶产业。

    奶业是同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健康产业”,也是饲料转化率高、物质与能量利用最节约、最有效的产业。我省奶业生产要围绕以滇池流域为中心的昆明奶牛片区,以洱源为中心的大理奶牛片区,以圭山山脉为中心的石林奶山羊片区,以中甸为中心的牦牛片区及以盈江、梁河为中心的德宏水牛片区,通过加强奶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扶持科学农民饲养奶牛(羊),提高生产水平和个体产奶量,产业实现奶产量的大幅增长;通过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以及科学饲养管理,广泛应用机器挤奶,实现原料奶质量的突破。借助新希望集团进入我省的契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整合我省奶业资源,盘活资产,做强做大我省奶业。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以液态奶加工为突破口,实现产品加工的高层次、多样化。加快市场的开拓,通过开发我省农村消费市场、全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市场,提高我省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应用,加速奶牛、奶山羊良种化进程。用8年的时间使全省奶类总产达45万吨,实现我省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以猪肉深加工为重点的肉食品加工业。

     我省肉类总产235万吨,但加工滞后,通过发展肉类加工,将有力推进肉类生产再上新台阶,特别是以宣威火腿为重点的云腿加工是我省肉食品加工的重点。计划用8年时间实施我省肉食品加工业 “22355”工程,即火腿加工2万吨(精腿)、肉猪屠宰加工200万头、肉鸭屠宰加工3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500万只,牛羊肉加工5万吨。用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在商品猪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建立规范质量标准体系,为原料生产、产品加工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和规范的管理。在现有云腿加工企业和确保云腿原料的质量和宣威火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国内市场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行优化组合,强强联合,按政府引导,民营为主,企业运作,农民参与、滚动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当龙头,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的规范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到2010年使我省畜产品加工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3、以外销为主的优质牛羊产业。

     活牛出口历来是云南对外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文山牛、昭通牛经广州转口香港在国内活牛出口中占有较大份额。由于云南毗邻东南亚国家,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有国家级口岸10个,省级口岸8个,出境公路20多条。和周边国家的活畜交易历来不断。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边民互市,我省每年均有约20万头活牛(水牛)经边境转口泰国。据统计,1998年以来,每年仅经西双版纳港一个口岸转口泰国的牛就不下6万头。泰国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牛肉是消费的主体,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无力扶持,养牛生产急剧下滑,为满足消费需要及维持对印尼、马来西亚的市场占有,故转向中国进口活牛。泰国农业部表示,近期年需进口量在30-50万头左右,远期需要量为100万头,为我省的活牛出口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云南是养牛大省之一,2001年全省存栏黄牛495.7万头,水牛287.2万头,有较好的数量和质量基础,发展活牛出口业,是实现云南畜牧业外向型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保护生态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需要,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可以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要在现有35个牛羊基地县中选择20个肉牛生产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交通便利、外销活牛有一定基础的县,加强、完善现有商品牛羊基基地县的建设,围绕符合泰国市场需要的标准组织活牛生产,在景洪、思茅等地设肉牛交易市场、集转育肥场及相应的检疫站,通过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模式,在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区的集转育肥场对体重在300公斤左右的商品活牛进行1-3个多月的强度育肥后出口泰国。同时,要充分发挥我省的肉羊优势,抓住农业部已将我省列为西南肉羊产业带,作为全国优势肉羊重大技术示范项目给予立项建设的机遇,加快我省肉羊生产步伐,到2010年末,使我省肉牛出栏数达400万头,肉羊700万只,这1100万头(只)牛羊产值可达150亿元以上,其中,出口肉牛、肉羊达到100万头(只)。

     4、特色畜禽产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效益为中心,以特色畜禽选育场或生产企业为龙头,依靠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思路,坚持引进良种杂交改良与本品种选育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地继续引进国内外良种奶牛、肉猪、珍禽等特色、高效品种,积极选育地方良种,建立保种区域。同时要面向市场,建设多品种、有特色的种畜禽场及其良种供应(改良)体系。我省特色畜牧业要重点开发以下产品:

    (1)牦牛和大额牛。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4000米,年均气温5.2-5.5℃环境条件下的牛属动物的特殊生态种。牦牛既能挤奶、产肉,又能使役;大额牛肉质细嫩、肉味十分鲜美,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2)云岭山羊和滇南小耳猪。云岭山羊包括不同地区的黑山羊、龙陵黄山羊及无角山羊等地方类群,在全国属中型偏大的肉山羊品种,繁殖性能及肉用性能均较好,在省内外颇受欢迎,在两广地区亦久负盛名;地方品种圭山山羊已有300多年的挤奶历史,是国内少有的几个奶山羊品种之一,是发展优质山羊奶生产的宝贵群体;滇南小耳猪体型较小,是云南南部地区肉味鲜美为特点的地方猪种。

    (3)特色家禽及水禽。包括各地的各种土鸡,黑羽、白羽、黄羽及杂色羽乌骨鸡(如腾冲雪鸡、盐津乌骨鸡)及茶花鸡、云南鹅(灰鹅和白鹅)、云南麻鸭及孔雀、梅花鹿等,均为省内普遍受到欢迎的特色家禽和水禽。

    (五) 优质牧草产业。

    云南是草地资源富庶的省份,草地畜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全省草山草坡面积广,草食畜存栏群体大,全省有草地1527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8%,其中草地有效面积1187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位居南方省区之首。全省牛存栏793.4万头,位居全国第四位。羊存栏838.3万只,位居全国第12位。肉牛、肉羊由于质优价廉、风味独特在东南亚市场极具竞争力;二是草原类型齐全、饲用植物多样,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全省有11个草原类,占全国草原类的61%,150多个草原型。有各种草原植物199科,4958种,其中饲用植物有3200多种;三是云南草原大多分布大江大河的源头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四是草地畜牧业是边疆民族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快云南草业的开发与保护,既是符合云南资源条件的必然选择,也是云南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云南草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按照《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针对我省不同草地资源类型的特点,以改善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为核心,以农区种草为突破口,以科技为支撑,以投入为动力,保护与利用结合,到2010年,建成具有云南特色的草原生态保护区和草原经济开发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目标。

    立足云南草业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建设“四大体系”,实施“八大工程”。“四大体系”即:一是牧草良种繁育体系;二是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三是草原生态科技支撑体系;四是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八大工程”即:草原围栏封育工程、划区轮牧工程、天然草原恢复与保护工程、牧区节水灌溉工程、草原自然保护区工程、农田种草工程、草产品开发工程。依托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像开发粮食生产、肉奶蛋生产一样,组织实施草产品商品化生产。

     加快农田种草是我省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实施农田种草,有利于促进传统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有利于发展草食家禽,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农田种草重点:一是围绕滇南活牛出口基地建设,加快热区冬闲田种草养畜步伐;二是加快昆明、大理奶牛产区农田种草步伐,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奶牛经济区;三是围绕云岭黑山羊优势产品以及中温带地区(曲靖、昭通)建立规模化的优质牧草种养基地。把农田种草与农区草食家畜发展,奶牛基地建设、肉牛(羊)出口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种草养畜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新时期云南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田种草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

    三、实施八大工程

    (一) 良种工程

    要把良种工程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畜产品质量重要基础来抓, 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良种推广步伐,继续从国内外引进良种,加快冻精改良步伐和胚胎移植工作的进程,同时注意地方特色畜禽良种保护和选育提高,着力发展我省地方特色畜禽生产。到2010年猪、牛、羊、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由2002年的80%、11%、15%和43%提高到85%、25%、40%和70%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 动物保护工程

     抓住我国重大疫病疫情发布制度实施的契机,统一规划,坚持免、检、驱、治、灭、改、监的综合防制措施,抓好以牲畜口蹄疫为重点的疫病防制工作,特别要强化边境一线和中心城市和旅游区的防疫工作,加强边境“三道防线”和重点防堵设施建设,坚决防止牲畜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传入。还要建立健全兽医防疫监督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种畜禽场的疫病监测和净化工作,加强对重大畜禽疫病、重点种畜禽场的监测,确保种畜禽安全。继续抓好边境疫情监测站、疫情测报站、冷链体系、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

    (三) 初级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到2000年末,我省已建设商品猪基地46个,牛羊基地35个,禽蛋基地8个,蜂基地4个。畜禽商品基地县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适时调整工作方针和工作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46个商品猪基地出栏生猪1089.3 万头,出栏率达到10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猪肉产量100.5万吨,比上年增6.7%;提供商品猪836万头,比上年增7%。35个县出栏肉牛76.97万头,产肉7.65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129%和142%;出栏肉羊170.97万只,产肉3.01万吨,分别增185%和151%。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已建设施的作用,在提高畜禽的出栏率、商品率、个体产品率,降低死亡率以及成本,使畜禽商品基地建设上质量、上档次。根据新的形势,重点建设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畜产品外销及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到2010年高标准建成商品猪示范基地30个,肉牛外销基地35个,肉羊基地30个,奶畜基地15个和禽蛋基地15个。

    (四) 畜牧扶贫工程

     为加大畜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农村尤其是高寒贫困、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尽快脱贫,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自1997年至2001年以来,先后分四批,在全省16个地(州、市),111个县(市、区),414个乡(镇)实施了畜牧扶贫示范工程,使畜牧业的发展与扶贫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取得了很好效果。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前三批项目共扶持示范户134138户,有754599人靠发展畜牧业实现了脱贫,占项目区脱贫人数的40%左右。

     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到2001年以后,省级扶贫资金就没有再安排畜牧扶贫项目建设。在以前我省各类扶贫项目中畜牧扶贫是成效较好的扶贫项目之一,受到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的广泛欢迎。同时,各级管理部门对该项目的建设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重的现实条件下,恢复畜牧扶贫工程项目建设对于边远山区农村的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畜产品安全工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安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畜产品安全的问题更关系到国际声誉和对外贸易。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畜产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视,我省在畜产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二是建立了一支既懂法又熟悉业务工作的畜牧兽医专业执法队伍;三是经过几年的治理整顿,非法使用“瘦肉精”、“氯霉素”等违禁兽药以及贩卖注水肉、病死猪肉的违法行为得到了遏制;四是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免疫密度逐年上升,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已在全省推行,动物防疫合格证管理制度也已在全省建立,从而减少了动物疫病的发生,消除了疫病隐患;五是加强了检疫和监督工作。在全省全面推行了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有效把住了畜产品安全的“产地关”;加强了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建设,有效把住了畜产品安全的“流通关”;加强了上市畜产品的监督,有效把住了畜产品安全的“上市关”。

    加快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提高省级兽药、饲料两个监察所的设施装备水平,在此基础上新建云南省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完善全省9个地州市的兽药、饲料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尽快制定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控制兽药市场准入,严格监督控制兽药残留,切实保障畜产品安全。

     (六) 科学养畜示范工程

    “九·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继续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批“三高”母猪示范区、牛羊综示区及特色养殖示范区;在小哨建立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继续加快改良牛饲养配套技术、牛羊胚胎移植项目、DLY生产配套技术、种畜禽场重大疫病防制配套技术的示范。建立具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加强畜牧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强化畜禽种质鉴定、遗传繁殖、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饲料产品质量监测、畜禽主要疫病监测和综合防制技术等的普及与应用,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七) 市场信息工程

    一要建设好良种供应市场,促进良种经营的规范化,提高良种质量;二是搞好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分区域建设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并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以建设,增加投入,重点扶持;三是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畜产品的质量管理,推进畜产品安全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满足市场需要;四是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信息入乡工作,通过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的需要发展畜牧业生产。

    (八) 高效安全饲草饲料建设工程

     2002年,我省有饲料加工企业302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企业35家,时产1吨以上的企业239家,全年饲料产品产量135.45万吨,比2001年增11.4%。其中配合饲料101.93万吨,浓缩饲料32.85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0.6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5%、547%和减少79.4%(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由于价格及厂家不予赊销而呈现产量减少),全年饲料工业总产值30.44亿元,比上年增加25.1%。

    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增加饲料供应能力。继续做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作,巩固已有成果,扩大示范,加速推广。到2010年全省新建永久人工草场300万亩,农田种草年400万亩,积极推行草畜配套技术。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开发饲料新品种,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体系,优化饲料生产结构,深化企业改革,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建设饲料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饲料生产和安全监管,企业改革,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建设饲料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饲料生产和安全监管,完善饲料卫生标准和检测标准,依法开展饲料质量检测监督,坚决查处在饲料产品中使用违禁药品和滥制乱用饲料添加剂的行为。

      四、落实八项措施:

     (一) 畜牧业法制建设

     《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省人大继续列入2003年立法计划,《云南省种畜禽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审定通过,2003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兽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条例实施办法》列入立法调研。要抓紧做好立法前的准备工作,加强与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局的联系,加快立法进程,争取早日颁布实施。初步构建畜牧业发展的法律框架。进一步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营造良好的畜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二) 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九·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对我省畜牧业的投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云政发[1995]154号文件决定从1995年起在保持原来畜牧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每年新增5000万元。“九·五”期间总共新增加了3亿元的专项经费,并且已经全部落实。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用于畜牧业的事业拨款为16.5亿元,中央和省级“九·五”期间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7645万元。“十·五”头两年,财政专项事业经费投入共1.56亿元,省级畜牧业基本建设投入3190万元,比“九·五”期间投入相对减少,但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从2000年起,国家对我省的畜牧业投资明显增加,2000年至2002年共投资1.8亿元,对我省畜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投入的增加,稳定了科技队伍,改善了生产条件,强化了服务体系,保证了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为我省畜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建议从明年起,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于畜牧业的比例,省级财政在今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亿元资金用于畜牧业八大工程的建设,确保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的目标得以实现,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在增加省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吸引外资、私营资本等社会化资金对畜牧业的投入。

    出台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对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及为畜牧业直接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畜牧业用于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管理,畜产品加工项目使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免交土地补偿费。

     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增设符合畜牧业发展特点的2-3期贷款,力争实现农业信贷资金的30%以上用于畜牧业,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原料基地建设、专业养殖大户和养殖示范区的发展。

     (三) 认真做好优势畜产品区域规划,加强对畜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要以增强优势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切实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产销衔接。要在优势畜产品的优势产区选择若干个重点地区,面向优势畜产品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为突破口,以组装配套重大技术为手段,以加强优势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为保障,大力推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优势产区的生产管理水平,辐射带动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

    (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要注意总结多年来我省畜产品流通工作的经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运销专业户搞好发展,扩大规模,同时要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引资引智,吸引国外省外资金和技术到我省开展畜产品加工流通,扩大我省畜产品外销。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我省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畜牧业领域合作的各项工作。

    (五) 大力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养殖经济

     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精神,放手发展个体、集体养殖,增强活力,促进畜牧业的更快发展。选择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养殖大户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畜牧业,谁能带动农户就扶持谁,重点在良种引进、人员培训、提高技术含量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 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围绕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急需而在短期内又难以突破的关键技术,要积极组织引进。加快兽医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动物重大疫病流行规律和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高新科技企业。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实行领衔专家制度,并允许学科带头人参与企业经营和占有一定的股份。

    要结合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科学养畜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班,加强对养畜农民的科学养畜知识的培训,配合农广校积极推广“绿色证书”,对从事养殖业的农民经过培训合格后,发给某项技术的资格证书。要加强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大力推广从事畜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干部的“两证”制,即除了已经取得的学历证书以外,还要对在职干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发给“技能证书”。

     (七) 加强队伍建设

    要切实加强省、地、县乡各级畜牧兽医队伍的自身建设,分级管理,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的工作职责。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中编办、人事部、财政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的精神,稳定政策,稳定科技队伍;二是要下大力气完善内部管理,坚持综合办站,搞活经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适应市场挑战;三是加强基层乡镇站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村级兽医员的队伍建设,实行乡站相对独立,三权归县,规范管理。

     (八) 切实加强领导,深化畜牧业体制改革

     各级领导要加深对畜牧业产业地位的认识,增强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畜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有一位领导分管,定期研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效益意识,深化畜牧业体制改革,各级畜牧行政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宏观管理方式,各级畜牧科技研究推广单位要面向市场,增强服务能力,综合办站,新办实体,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各类饲料厂、饲养场、种畜场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收购、兼并现有的国有各类饲养场和种畜场,进一步搞活流通,培育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作者:云南省农业厅  杨志民  副厅长